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乡村教育振兴与乡村教育高质 量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为促进乡村教育研究和为乡村教育研究者搭建学术对话与经验交流的平台,12月11日,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乡村教育振兴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22年学术年会。此次会议由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承办,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协办。
会议以“乡村教育振兴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基础教育学校的5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宝鸡文理学院校长郭霄鹏,副校长王富平,宝鸡市教育局局长惠强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马多秀院长主持。
开幕式上,郭霄鹏宣读了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名单并颁发证书。王富平在致辞中介绍了我校办学历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情况,希望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服务学校综合改革与科学决策,大力促进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协同创新。惠强在致辞中介绍了宝鸡乡村教育振兴开展状况,表示今后将加强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教育力量。开幕式由教育学院院长马多秀主持。
上午主题报告的上半场由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陆根书主持。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孙杰远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以《乡村教育应在文化选择中重塑主体和自觉性》为主题的报告。孙杰远教授表示乡村教育的现代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瓶颈,是判断和衡量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上来看,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教育的水平。孙教授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给我们分析影响乡村教育发展的因素。分为乡村教育的文化本质、乡村教育的乡村文化选择、乡村教育的民族文化选择与乡村教育的现代文化选择四个部分进行讲解。通过对乡村教育的文化本质和文化选择的分析,孙教授指出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质是教育现代化,只有积极面对并走出乡村教育的文化困境,方能构建具有乡土特色、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现代乡村教育文化模式,中国教育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现代哈,乡村教育振兴才是真正的振兴。
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博士生导师司晓宏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教育振兴的愿景与样态》的报告。司教授表示乡村教育振兴是我国整个基础教育体系的短板和攻坚领域,在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具体实践中,必须充分认清、综合考量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这两大政策背景。因此,司教授分别从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教育振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教育振兴的愿景与样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与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司教授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乡村教育振兴的社会基础、整体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进一步促进各类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和聚集 ,通过促进县城教育的发展来带动和辐射县域内乡村教育的振兴 。同时,新型城镇化也在农村中小学人数、乡村文化活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方面对乡村教育振兴带来了压力与挑战。其次,司教授从建设“量少质优”的乡村教育、发展县城与建设镇的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加强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四个方面对未来乡村教育振兴的愿景和样态进行了展望。最后,司教授指出只有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 ,提升乡村教师队伍水平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才能全面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实现乡村教育振兴。
西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副主任姚聪莉教授作了以《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为题的报告。首先姚教授提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需要新的理念重构振兴之路,对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夯实基础理论研究根基,提升了对策研究质量。接下来姚教授对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作了相关调查,列举出相关数据对研究成果作以支撑。最后姚教授阐述了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探索,提到一部分留守儿童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对自己的现状较满意,一部分儿童对自己不自信,而后姚教授对乡村留守儿童进行了大量的的关注与思考,有助于解决提升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
下半场由教育学院教授茹宗志主持。西北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所长陈鹏教授作了题为《全面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基础教育的新认识与新定位》的报告。陈教授首先提出乡村基础教育是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支撑的观点,进而引出全面乡村振兴对乡村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即乡村基础教育是传承乡村文化内涵的命脉基石;乡村基础教育是厚植乡村人力资本的关键基础;乡村基础教育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并表示目前乡村基础教育与全面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多方面不匹配,表现为:乡村学校发展陷入瓶颈,全面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被迫削弱;乡村学校学生逐渐流失,全面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本面临风险;乡村教师队伍质量堪忧,全面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针对以上问题,陈教授提出:强化乡村教师作为国家特殊公职人员的法律地位;理顺区域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管理体制;补齐乡村基础教育两类学校内涵式发展短板。
陕西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罗云教授作了题为《教育科学研究:乡村教师提高专业发展水平的理性选择》的报告;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因、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选择指出:乡村教师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的理性选择。
宝鸡文理学院院长马多秀做了题为《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的生成机制及提升路径》的报告,乡村教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教育情怀是乡村教师坚守乡村和奉献乡村教育的情感源泉和内在力量。具体地讲,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是乡村教师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家国情怀出发,以关怀、智慧、责任和奉献为情感基石,把整个心灵献给乡村社会、乡村教育和乡村儿童,同时达到自我实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的提升路径有:参加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增强乡村教师职业体验,深化乡村教师教育培训,加强乡村教师自我修养。
下午的分论坛同样精彩,刘林魁教授、赵亮副教授、胡少明副教授分别主持三个平行分论坛。
论坛一:高校教师论坛
高校教师论坛由校杂志社社长刘林魁主持。
陕西理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袁书卷教授作了题为《振兴地方高师院校,增强乡村师资供给,助力国家乡村振兴》的报告。报告提出振兴教师发展的路径,教师不能以旁观者的身份打量乡村社会及乡村教育的发展,乡村教师参与乡村社会发展的建议和决策要得到完全保障。并给出振兴地方高师院校的建议。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所长、张鹤博士作了题为《西部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政策优化研究》的报告;从研究背景入手,介绍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由之路、国家及省级政策制度的积极推动;阐述研究意义:促进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抓手、建设中国式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探析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调查西部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现存问题、分析西部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促进西部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杨学良教授作了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西部地区U-G-S深度协同机制的实践探索》的报告:政策导向有《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理论依据有获得模式,参与模式,拓展模式;实践诉求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匮乏、乡村教师资本增值转换的通道狭窄、乡村教师文化离农现象日益凸显。通过U-G-S协同机制的内涵、U-G-S深度协同机制的实践探索提出存在的问题:1.UGS协同的虚化倾向、2.UGS协同的形式化倾向,提出要回归乡土文化,涵养内生动力、建立优质实习基地,研修基地,联合培养基地,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立绩效激励机制,保障UGS协同发展效果的最大化。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肖隽老师就《数字技术助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精准帮扶研究》一题从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过程、总结与反思四个方面作了报告分享,肖老师基于乡村振兴和“互联网+”背景,引出留守儿童教育帮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通过文献分析指出留守儿童仍存在着缺乏具体策略的有效落实、缺乏具体的精准帮扶实施办法、缺乏推广等问题,也通过调研找出了留守儿童教育的现实需求,从学校、社会、学校三方面共同合力展开教育精准帮扶,并在本次会议中介绍了该研究目前在做的内容,例如开发了留守儿童教育帮扶系统,建立了留守儿童微信公众号,利用高校师生资源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等等,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最后,肖老师从四个方面指出了数字技术支持的教育精准帮扶具有明显优势和存在问题,也表明数字技术支持虽然实施过程中有多重困难,但只要坚持探索、扬长避短,与线下精准教育帮扶相互配合,齐头并进、共同作用,最终必能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精准帮扶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黄晓茜博士以《嵌入乡土与自我提升:社会变迁中乡村教师自我认同深化历程的质性研究》为题做了报告,从研究缘起、核心概念界定、研究设计等方面做了详细分享。首先,黄博士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随着社会变迁以及城镇化的发展乡村教师遭遇到了诸多困境。因此,本次汇报深入挖掘将“自我”探寻与乡村社会结构互动融合的乡村教师劳动者,从而对乡村教师高质量内生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其中,黄博士还提到了乡村教师在新入职初期自我认同的懵懂觉醒,并强调了在城市化的裹挟中乡村教师如何在自我认同方面进行主动建构,最终在城乡互动中的自我认同进行深层确认,从而促进乡村教师自我认同的进一步发展。
论坛二:乡村校长论坛
乡村校长论坛由教育学院副院长赵亮主持,8位来自一线基层学校校长、教育工作者围绕校本课程开发、校园文化建设、留守儿童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作了报告。
宝鸡眉县齐镇中学解凯歌校长进行了题为“培根铸魂、全面发展,聚力打造高质量、有特色的乡村名校”的学术报告。解校长从校园文化、办学理念、实践活动各方面介绍了学校的办学情况,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照片和活动视频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介绍了“春风化雨育德入心,活动载道成德于行”这一育人理念,学校形成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生动格局。
甘肃平凉静宁县城川镇大寨小学王富贵校长进行了题为“乡村学校教育的乡土化探索——静宁县城川镇大寨小学‘苹果谷’课程实践”的学术报告。王校长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学校开展“苹果谷”课程实践的情况,师生从中受益良多,实践的“苹果谷”课程是最贴近生活的教育,是国家课程的在地化,是幸福完善的生活,是有根的教育,是新乡土课程建设的有力体现。
宝鸡市渭滨区孔家庄中心小学杜静芳校长进行了题为“特色课程提升质量,多彩校园点燃梦想——乡村教育振兴与乡村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学术报告。杜校长从实施特色德育课程、实施特色课程选修、实施文化课程特色选修和实施特色校本课程四个方面探讨了乡村学校课程教学改革,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教育智慧,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添砖加瓦。
宝鸡市高新区马营镇教育组、宝鸡市高新区燃灯寺小学原校长冯海燕校长进行了题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在地教育资源的利用”的学术报告。冯校长在报告中首先指出乡村教育面临的乡村学生认同危机、师资力量薄弱、家长的教育期望与家庭教育的缺失相矛盾等问题,进而在分析利用在地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指出可以利用在地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人文资源、人力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最后提出与各学科结合,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把握乡土教育资源实施的主体性和因地制宜原则的建议,希望可以立足本土开发校本课程,让乡村教育变得更美好。
宝鸡千阳县燕伋小学孙曼副校长进行了题为“用爱筑巢,助梦成长——千阳县燕伋小学留守儿童工作实践探索”的学术报告。孙校长从留守儿童存在的现实突出问题入手,从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深入分析问题原因,提出建立健全机制、体制,落实管理责任;开展四进四做,推进家校共育;坚持特色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开展专业服务活动,提高自护能力。
西安鄠邑区甘河中心校张波副校长进行了题为“农村留守儿童控辍保学的路径探索——依托行政力量,消除‘隐形辍学’”的学术报告。张校长指出,“隐形辍学”现象的抬头,影响了学生的素质提升,也影响了学校的稳步发展,更影响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作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解决之道。可通过建立学生档案不断完善控辍保学制度、优先落实对特殊儿童的资助和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等实践行动进行控辍保学。
宝鸡眉县营头镇初级中学王维超校长进行了题为“乡村中学德育工作探索”的学术报告。王校长在报告中首先强调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指出德育的战略意义在于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三个关键问题,随后将乡村中学德育的突出问题总结为“软、浮、虚、乱、散”,并和大家分享了营头中学德育管理的总体思路和“1433”德育教育模式,该模式颇具特色,在实践中取得了预期效果。
陈仓区新街镇杜彬鹏书记进行了题为“集智慧,共发展,同进步,促提升——新街镇教育组城乡教育联盟案例”的学术报告。杜书记分享了新街镇教育组城乡教育联盟案例,从家长、教师、社会三个层面介绍了案例背景,提出了主动作为,牵线搭桥,对接联盟校;积极联系,跟岗交流,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开展活动,骨干交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搭建平台,教研互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四项具体措施。并分享了目前已取得的显著成效:改善了学校硬件设施设备,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学校内涵。
论坛三:研究生论坛
本论坛由教育学院副院长胡少明主持,来自新疆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及宝鸡文理学院的9位博硕士研究生进行了分享汇报。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李蓉荣作了题为《引领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教师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乡贤”使命》的报告。李博士澄清了“新乡贤”使命的价值,介绍了乡村教师成为引领乡村文化建设“新乡贤”的意涵特质、理论阐释及实现条件。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吴凯欣作了题为《论乡村教师“乡贤”到“新乡贤”的行动逻辑与实现路径》的报告。吴博士分享了乡村教师乡贤角色行动逻辑的历史考察,澄清了当代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行动逻辑的意涵建构,深入阐述了当代乡村教师新乡贤的实现路径。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蒙恬作了题为《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实施路径》的报告。蒙博士介绍了城乡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了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享了发达国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主要经验,提出了城乡基础教育惠普共享的实现路径和重点建设任务。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崔淑淇作了题为《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的报告。崔博士澄清了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价值意蕴及政策演变,呈现了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现实困境并分享了优化路径。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胥晚舟作了题为《中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变迁——基于政策变革的思考》的报告。胥博士指出乡村人才振兴离不开教育振兴,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将成为促进乡村教育振的重要策略,她从政策出发进行梳理分析,深入思考了政策变革下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问题。
四川轻化工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练方芳作了题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持续脱贫与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研究》的报告。练同学澄清了职业教育信息化持续脱贫与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诉求及现实作用,具体阐述了职业教育信息化持续脱贫与赋能振兴的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江敏锐作了题为《乡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结构研究》的报告。江同学从问题提出出发,分享了研究设计及研究结果,分析了乡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结构的要素,并提出了提升乡村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具体建议。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博文作了题为《布迪厄场域理论视阈下“全科—应用型”小学教师养成路径研究》的报告。李同学从研究问题出发,澄清了场域理论视域下“全科-应用型”小学教师的内涵及特征,指出了“全科-应用型”小学教师培养目前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场域理论视域下“全科-应用型”小学教师养成路径。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满晴《基于教师在线教学“技术理性”的反思:困境与超越》的报告。张同学澄清了在线教学“技术理性”的内涵,指出了教师在线教学“技术理性”的困境,针对性地提出了超越优化策略。
同时,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在图书馆806线上线下同步召开,会议由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司晓宏教授主持,学术委员会对中心的规划制定、团队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宝鸡文理学院马多秀院长进行了闭幕式致辞。她指出,一天的研讨会非常充实、圆满、高质。会议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会议是多方参与,共同努力的成果。二是会议研讨的主题符合新时代教育研究方向。三是会议体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互联结的特点。会议发言人员中包括教育理论研究者,也包括教育实践工作者,二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有助于这种格局的形成。作为会议的承办方,在此,想表达“三点感谢”:一是感谢学术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二是感谢会议协办方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三是感谢宝鸡文理学院的相关部门领导,以及教育学院全体师生的支持,会议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会务组各位老师们的辛勤劳动,以及研究生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对今后基地学术发展提出“三个希望”:一是希望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团结和凝聚更多对农村教育研究的爱好者,推进西部农村教育研究走向深入;二是希望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学术活动要更丰富,开展多个层面,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活动,真正发挥学术研究平台的作用;三是希望农村教育研究能够成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特色,结合专业和研究方向,更多的教师和研究生开展农村教育研究,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推动教育学学科高质量发展。